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先秦历史散文教案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迄今为止的文化历史散文,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为散文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先秦历史散文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先秦历史散文教案范文一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总体概况、基本特征有个总体把握,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掌握先秦文化经历了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嬗变过程,文学也经历了远古时代传说时期文学(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时期,明确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紧,并打上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掌握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秦文学作者群的流变:

  3、秦文学形态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充分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充分阐述先秦文化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及伴随文化的变迁文学发展的变化状况,从而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学文化学的研究视角。

  四、思考题:

  1、了解古代文学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了解三古各期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上古诗歌体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有何史料依据?

  3、上古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谈谈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5、理解认识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神话的有关知识,认识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二、具体内容:

  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2、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

  3、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授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下的文学特征,发掘神话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思考题:

  1、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

  2、中国神话包括几类?

  3、中国神话蕴涵了哪些民族精神?

  4、上古神话蕴涵了那些上古社会的文化风貌?

  5、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哪些思维特征??

  6、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

  五、参考书: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第二章 《诗经》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有关文学史常识,掌握《诗经》丰富的内容、优秀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具体内容:

  1、《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诗经》题材、内容的丰富性

  3、《诗经》的艺术成就

  4、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成功运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介绍《诗经》的艺术成就,集中介绍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三、思考题:

  1、掌握〈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试述《诗经》祭祀诗、农事诗的价值和意义。

  3、试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试分析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成功运用。

  五、参考书:

  1、《诗经》注本

  2、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先秦叙事散文发展、繁荣的状况;了解掌握《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文学成就。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

  2、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3、《左传》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叙事特征

  4、《国语》的文学成就

  5、《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介绍《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同时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形势的介绍,使学生对二书的内容和思想观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四、思考题:

  1、《左传》进步的思想内容有几方面?

  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表现在哪些方面?

  3、清代学者刘知几称《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你是怎样认识的?

  4、从那些方面看出《战国策》张扬士人精神?其意义何在?

  5、《战国策》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点?

  五、阅读分析作品:

  《晋楚城濮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烛之武退秦师》、《展喜犒师》

  《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冯谖客孟尝君》、《唐雎不辱使命》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成熟过程;

  了解《孟子》《庄子》《韩非子》的艺术成就。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先秦说理文的发展与成熟。

  2、《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3、《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4、《韩非子》议论文的成熟。

  三、重点与难点:

  1、《孟子》的论辩技巧;2、庄子思想的评价;3、《庄子》散文的哲理内涵及其“寓言十九”的表现手法。4、《韩非子》议论文的谨严和犀利。

  四、思考题:

  1、掌握先秦说理文体制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的特点。

  2、《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主要思想内容。

  4、试以《齐桓晋文之事章》为例,分析说明《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5、你是如何评价庄子思想的?

  6、《庄子》如何运用浪漫的艺术手法表现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对社会进行批判的?

  8、以《五蠹》为例,分析说明《韩非子》论说文的艺术技巧。

  五、阅读作品:

  《五蠹》《内外储说》《胠箧》《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战国时期楚辞在南方楚地产生、繁荣情况;了解掌握屈原的思想、人格及其楚辞创作的卓越成就。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

  1、楚辞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2、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3、《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九歌》的创作及其艺术风格。

  5、宋玉和《九辩》

  6、《离骚》是怎样刻画出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的?

  三、重点和难点:

  1、 分析《离骚》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创新,“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浓厚的浪漫主义手法等。

  2、 刻画出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四、思考题:

  1、简述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2、试述《离骚》是怎样塑造一位坚贞高洁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的?

  3、试析“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

  4、试论《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5、阅读分析作品:

  《离骚》《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九章哀郢》《橘诵》

  《九辩》

  五、参考书目:

  1、王逸《楚辞章句》

  2、马茂元《楚辞选》

  3、赵沛霖《屈赋研究论衡》

  4、邱宜文《巫风与九歌》

  先秦历史散文教案范文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在内容编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精选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是文言文这种形式,但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挖掘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健康的人格,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先秦时期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历史散文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诸侯之间那纵横捭阖的斗争。当你沉浸其中,透过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前嫌、申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的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的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人质,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到,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动乱的年代既出现了不少明君,又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一组又一组绝妙的搭档,使得历史如此精彩生动,这恐怕就是先秦历史散文璀璨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个性。

  课本所选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相对比较丰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总还是流传有不少佳话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搜集并补充一些与课文人物有关的经典内容,与课本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比如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另一则故事,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关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从课本上我们能够了解到勾践奋发图强的一面,教师可补充一些他的与人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的狭隘一面,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勾践。另外,可补充越国为复仇而设的一些计策,如借粮还粮、派美女西施去迷惑吴王、西施巧送姑苏城防图等故事。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王。可补充邹忌第一次劝说时,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女中豪杰赵太后见齐王使者时,先问百姓收成,最后问齐王的千古美谈,充分的表现出了她的民本思想。可以说这些故事比较感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拓宽知识面的话,学生也不会觉得文言文枯燥,相反会觉得趣味盎然,学生会从老师的传授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上必将得到洗礼,感情上一定会产生共鸣的。

  三、研究游说之辞,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历来重视口才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选的这四篇文章,都是巧言辞令的典范。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从亡郑无益于秦说起,然后谈到存郑有益于秦,最后抓住历史上晋国的不守信用、贪得无厌的方面,极尽挑拨之能事,说的秦穆公乱了方寸,最后完全站在了郑国的立场上。文种巧妙设喻,启发越王未雨绸缪,及早准备,终至东山再起。邹忌以现身身说法,从身边被妻、妾、客蒙蔽的事实说起,,由小及大,由己及人,讽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触龙设法打破僵局,从养生之道谈起,以拉家常的方式步步为营,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最终达到了目的。这四个人,都是深谙他人心理、善言辞并讲究技巧的高手,他们都能从大局出发,及国家之急,想人民所想,进谏时都能选准突破口,最终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历史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先秦历史散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浪花,它包含的民本思想,让我们感怀;在国家危急关头,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大局的思想,让我们震颤;在对待个人不足的问题上,是明智地作出抉择,识时务为俊杰呢,还是像周厉王一样顽固不化,确实发人深省。我们应从古人身上找到答案,把自己融入社会大洪流中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和社会。

  先秦历史散文教案范文三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教学目的: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掌握《左传》、《战国策》及《国语》的内容、艺术特色,了解历史散文对后代的影响。

  重点:《左传》的叙事艺术。

  难点:《尚书》真伪,《左传》与《战国策》作品分析。

  先秦时期,《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代之而起的是蓬勃兴盛的散文作品。

  先秦散文分类: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

  散文的源头可追溯到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散文和诗歌不同,它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后。

  1、甲骨卜辞。释名:甲骨卜辞是殷王室占卜的记录文字,因为刻在龟甲、兽骨(通常是牛的肩胛骨)上,所以叫甲骨卜辞。

  殷商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迷信,无论大小事情都要预先问卜视兆。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卜兆旁。

  今所见甲骨文于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卜辞所记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等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

  由于书写工具(刀、骨)和写作目的限制,甲骨卜辞写得非常简略,没有成篇的文字,多数是些句子,最多也只是个片断。

  2、铜器铭文。商周时期,君王、公候、臣子都可以作铜器铭文。君王所做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文字数增加,内容复杂,叙事已有一定规模,像《毛公鼎》等侧重记言的铭文,其中的训诰,已和《尚书》没有什么区别。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最早独立成篇的文字见于《尚书》。《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是两种不同的体式。

  1、《尚书》。

  释名:根据王充《论衡》: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的意思。它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汇集了商代至周代的历史文献。《尚书》有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虞书、夏书各有两篇,商书五篇,周书二十篇。共二十九篇。《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尚文》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有五十八篇,为古文尚书;前面先容的《尚书》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在古文尚书中。

  《尚书》的真伪问题。

  《尚书》在先秦时期已有定本,《左传》等书中常常引用。秦始皇焚书时,有人将《尚书》暗藏于墙壁中。汉定天下后,由伏生传出,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尚书。汉景帝时,鲁恭王从孔子宅壁中发现又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因此称为《古文尚书》。鲁恭王将这部书交给了孔子后人孔安国。汉武帝时,孔安国献书。当时《今文尚书》已被列入学官,所以古文尚书没有受到重视,东汉末年失传。到了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又找到了古文尚书,有58篇,其中还有孔安国的传文。但据后人考证,这一部是伪作。清人丁晏《尚书余论》考证是魏人王肃所作。王将今文尚书分割成三十三篇,又杜撰出25篇,还有他伪造的孔传,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古文尚书》。

  这部伪书影响很大。因为唐代孔颖达为之作“正义”,唐王朝把它作为特订的官书颁行天下,历代相沿不改。

  就今文尚书来讲,其中《虞》《夏》两书也不可信,当出自战国。《商书》也有一部分伪作。

  《尚书》内容:《尚书》是记言的史书。其主要内容是历代帝王或执政大臣发布的号令、文告。

  除了号令、文告之外,《尚书》还有其他内容的篇章,如《夏书》中的《禹贡》是记载地理情况的;《周书》中的《洪范》是说明五行灾祥的;《顾命》是陈述丧礼的。

  《尚书》的成就。《尚书》是我国散文的开端,在散文发展史上极有地位。其成就:(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成篇文字的散文集。它的每一篇文字都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每篇都能表达一个系统的思想,或记叙一个完整的事件,算得上独立的文章,标志着先秦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如《周书×无逸》记载周公劝戒成王不要贪图安逸,沉溺于享乐的言论,通篇以“无逸”为纲,作了有条有理的论述。层次分明,首尾完整,构思严谨,是一篇成熟的记言文。(二)记言比较生动传神,能较真实地记录说话人的讲话内容,并描摹出说者的口气、情感色彩,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商书×盘庚》,记叙盘庚由奄(山东曲阜东部)迁都殷(河南安阳西北)的前后,对臣属的讲话。感情充沛、言辞尖锐:“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不是我荒废了做君王的德行,只是因为你们把我对百姓的好意秘而不宣,不惧怕我这个人。对此,我就象观火一样看得明白。只因我一时想不出好主意来整治,你们就大肆放纵起来。下面的口气明显缓和,连用两个比喻指出搬迁的深远意义。《秦誓》也是如此,用虚词(虚词传神)将穆名的沉痛、自责反映出来。

  《尚书》局限。语言古奥艰涩。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原因:年代久远,语义变迁。《尚书》使用的一些词,《国语》、《左传》时期就已经不用或少用了。如盘庚上“出矢言”,矢,陈述、传达。又如“都”“俞”这一类词,在《尚书》中往往是语气词,后人己不再用。二是受书写工具的限制,用字上力求简省,一些能明确语法关系的虚词也被省略不用,使人难晓其意。鲁迅:“尚书只是当时口语的摘要。”

  《尚书》的局限在《春秋》中得到克服。

  2、《春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0年)共三百四十二年间的各国大事。

  《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撰的一部史书,本是鲁国的春秋(史书)。当时各国都修史书,而且一般都叫做“春秋”,号称“百国春秋”。其意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后来各国春秋亡佚,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下来,于是,“春秋”成了“鲁春秋”的专名。

  《春秋》作者《孟子》:“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报任安书》:“仲尼厄而作《春秋》”。但《左传》中,《春秋》经文止于哀16年,并书“孔丘卒”。《公羊传》:《春秋》经文止于哀公十四年。现在一般以为,《春秋》不是孔子作,只是经孔子修订过。

  《春秋》成就。第一,创立了简洁而谨严的记事格式。《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的,简洁而严密,为后人提供了集中而简明的记事格式。

  第二,具有朴素而精确的语言风格。《春秋》语言平易朴素,它主要依靠字 句酌的功夫,对词汇进行精选,用精确的语言记事,并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事件的看法。比如对于战争的记载,分别选用伐、侵、袭、克、平、灭、取、战、围、歼、救、次、迁、追等不同词语,表达战争的性质、情形、结果,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态度。这种手法将散文从《尚书》古奥难懂的文体中解放出来,给后代提供了炼字造句的手法,建立了新散文的基础。

  第三,运用符合逻辑的叙事方法。《春秋》的语序安排,能从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出发,表现人对事件的熟悉顺序。如《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 退飞过宋都”。

  但《春秋》记事过分简单,对事件缺乏具体描写,只是提纲式的记载。王安石谓之“断烂朝报”。《左传》则弥补了《春秋》在记事上的缺陷。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原称《春秋左氏传》。它沿袭了《春秋》编年纪事的体制,并基本上是以《春秋》为纲,补叙具体历史事件而成。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四年。摆闸厂家摆闸厂家比《春秋》多十三年。一般以为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写者是一位儒家学者。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事件的熟悉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还以历史的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吞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左传》还表现了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的文学成就:

  首先,《左传》十分长于描写战争,所记的大大小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我国军事上著名的战役,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都有著录。《左传》写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仅仅把战争看做是刀光剑影的博斗,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复杂的政治现象加以描述,表现了《左传》作者社会观点,尤其是战争理论的深刻性。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败决非偶然。如书中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写,直接写战争的文字不多,而对晋、楚两国战前的外交纠纷,君臣情况,兵力、士气做了充分地描写,以至使双方的胜负,早就在读者的料想之中。

  其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齐鲁长勺之战”中写曹刿,通篇作者未加一句评判议论,而曹刿的思想、性格、风度却宛然如见。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左传》写人不象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由于它是编年体,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事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再次:《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单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复次,《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刘知几《史通》赞《左传》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片断,记事时间起于周穆王(西周),终于周定王[战国初期(鲁悼公)](-1000――440)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主要记“言”。

  作者,司马迁以为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位安书)],但《国语》的思想倾向和文章风格都和《左传》不同,所记史料也有与《左传》相抵触的地方,文采也颇为逊色,所以后人一般认为它们不出于一人之手。

  《国语》和《左传》也有关系,这就是被后人硬性派定的“春秋二传”之说:《国语》外传、《左传》内传。其实《国语》和《春秋》并没有什么联系,《国语》没有解释《春秋》的成分,把它当着《春秋》之传是不合适的。

  思想倾向。《国语》一书主要记载当时知名人士、贵族士大夫的言论,以此反映出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情况。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比如以民为本、重天命、讲忠恕、崇尚礼制这些思想在《国语》中比较突出。同时,《国语》还兼有道家和法家思想。如周语有崇尚阴柔致胜的内容,《晋语》有记载]矛盾向反面转化的语录。《齐语》一卷几乎自始至终谈论霸术。较为复杂。

  艺术成就。总的来讲,成就不高。有不少篇章只能算作原始材料,艺术加工较少。文笔简单而平板,不象《左传》那样富于文采和变化。

  但也有少数篇章写得很好。比如《周语》《上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论点鲜明,说理平实、严谨,行文上句式整洁、比喻形象,显得很有文采。《晋语》记载重耳***始末,比《左传》更加详细具体,带有传奇色彩,情节十分生动曲折。摆闸《越语》借勾践灭吴的故事,写出了勾践的顽强、坚韧的性格。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史。

  《战国策》是我国策士之文的汇编。战国时,这些文章有很多,有人把它加工成册。估计加工的人很多,所以这部书有很多名称。刘向在《战国策叙》中说其“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他认为《战国策》是“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于是定名。 作者。《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于秦汉之际),不是出于某一人之手,也没有作者主名。到西汉时,刘向对它作了整理、校订,把材料按国别分类,编制成书。刘向是其编定者。

  内容。《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纵横家为所用之国出谋划策的资料汇编,它记叙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活动,描绘出一些人情世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大事和各种社会矛盾。

  思想倾向。全书贯串的是纵横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崇尚谋略、追求个人名利、重民贵士(重视人才),并具革新精神。和儒家思想大不相同,所以历代受到冷遇,“学者不习”。

  对纵横家思想的评价:纵横家思想比较复杂,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有应予否定的方面。作为纵横家个人来讲,他们的思想境界一般都不太高,以追求个人名利为主。为达此目的,不择手段,玩弄阴谋,朝秦暮楚。如苏秦开始依附秦惠王,在其面前夸说连横的好处。但惠王未被说动。于是苏秦与秦为敌,转向合纵,游说山东六国对抗秦国。他在游说秦王失败后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可见其游说的目的。当他游说六国成功,身挂六国相印,衣锦还乡,又说:“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盍可以忽乎哉!”

  文学成就。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大都成功。《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一方面超过了《左传》。具体表现:1、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人物都有描写。尤其是各色“士”的形象更是鲜明生动。例如苏秦的形象,饱满而有特色。他和其他的士有共同之处,不惜用任何手段追求个人名利。但又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顽强、自信。他起初游说秦惠王,但秦王不为所动,用“愿以异日”表示委婉的拒绝。苏秦并未恢心,又用言辞企图赢取秦王的好感。但是秦王仍然无动于衷。苏秦又一连上书十次,直到“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难以生存,才离秦而归。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他,他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发愤读书一年,“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其顽强自信,可见一斑。其他如冯谖、张仪、鲁仲连等人物形象也都很鲜明。

  二、《战国策》还以波涛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三、《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三辊闸在《战国策》中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游士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习见的事物为喻,循序渐近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四、《战国策》的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有时描写相当精细。如写苏秦说秦王不行时的狼狈之状,发迹后途经家乡时的踌躇满志;荆柯刺秦王易水离别的慷慨悲壮,都很成功。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记》《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先秦叙文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简炼蕴藉的语言风格,也都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先秦叙事散文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如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文学范本。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影响。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散文中已初具规模。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受到先秦叙事散文的启发。

  作品讲析:《左传×城濮之战》、《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参考文献:

  一、教材附录。

  二、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

  三、诸祖耿《战国策注汇考》。

2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