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生物学习方法 >

2016广东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时间: 文桦2 生物学习方法

  2016广东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一、相关概念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P5)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①、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

  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RNA病毒有: 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P8)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和、念珠藻及发菜)、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磨菇等食用菌)等。 蓝藻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但也有硝化细菌等少数种类的细菌是自养型生物。(P9)

  三、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几种细胞

  1、使用方法: 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转动转换器→高倍镜→细准焦螺旋→大光圈、凹面镜

  2、注意:

  (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差别:

  低倍镜:视野中细胞数量多,视野亮度较亮,物像小;

  高倍镜:视野中细胞数量少,视野亮度较暗,物像大。

  (3)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4)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物像偏在哪一方,装片就往哪一方移。

  四、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这一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016广东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O、H、N;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 无机盐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四、检测蛋白质、还原糖和脂肪的实验

  糖的鉴定:(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与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现配现用)反应,可以产生

  砖红色沉淀。条件:水浴加热

  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蛋白质鉴定: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糖类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

  ③ 调节作用:一些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氨基酸个数 –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作用: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二、糖类的比较:

  三、脂质的比较: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中含Mg、血红蛋白中含Fe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主要是磷脂)(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 胞 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参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归纳:1、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核具有双层膜但不是细胞器);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中心体;(细胞膜具有单层膜也不属细胞器)

  2、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 3、与能量转化有关并含有少量DNA和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 4、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5、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与这一过程间接有关的细胞器还有线粒体(提供能量),间接有关的细胞结构还有细胞核(控制中心)

  四、生物膜系统:P49 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作用:(1)细胞膜所具有的功能: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3)将细胞器分开,使细胞内同时进行的多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使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因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 孔:是RNA等大分子有机物进出的通道;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三、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

  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的运动);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是活细胞的一重要特性)

  三、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附:主动运输必需的条件是能量和载体。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

  式是

  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2016广东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其中绝大多数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少数种类是RNA。

  二、 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三、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酶的活性不可恢复)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但温度过低,只会使酶活性降低,酶不会变性)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酶

  +Pi+能量

  注:(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在ATP 和 ADP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三、ATP的利用: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

  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如蔗糖的合成过程)和放能反应(如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

  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

  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三、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2 + 12H2O + 能量

  四、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1、过程:(二个阶段)① 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② 2H5OH(酒精)+CO2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或 丙酮酸3H6O3(乳酸) (动物和人)

  2、总反应式: 酶 C6H12O62H5OH(酒精)+ 2CO2 + 少量能量

  酶 或 C6H12O63H6O3(乳酸)+ 少量能量

  六、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七、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的呼吸方式。

  在探究活动中,需要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绿色。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

  过程。

  二、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结果分析: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如下图:

  (橙黄色) 最快(溶解度最大)

  (黄 色)

  (蓝绿色) 最宽(最多)

  (黄绿色) 最慢(溶解度最小)

  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3、注意:

   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

   石英砂的作用是

  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1864 德国,萨克斯: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 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

  14 948 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

  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CO

  CC6H12O6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

  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

  素,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

  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七、光合作用的应用: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DNA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多,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是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 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2) 分裂间期: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为分裂期进行 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 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3) 分裂期: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动物细胞:在间期复制的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 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中期:形定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膜仁再现两体失 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由 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 动物细胞:由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 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4 )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量 8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5)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曲线

  细

  胞

  的

  生

  命

  历

  程

  间期

  间期 前中后末期 期 期 期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 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的意义: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干细胞 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产生血细胞(如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衰老而逐渐积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4)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的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细胞的癌变 致癌因子:物理因子:主要指辐射,如

  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因子:无机化合物: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联苯胺、烯环烃、亚硝胺、黄曲霉素,尼古丁等 病毒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 注意远离致癌因子,不吸烟,不酗酒;诊断:切片的显微观察、CT、核磁共振以及癌基因检测 9

  治疗: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技术。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必修3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1、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细胞外液:指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如右图: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

  2-00HPO4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C 左右(一般不超过1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器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构成。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其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

  外为负。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脊髓的低级中枢 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二、激素调节

  1、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称激素调节。

  ↓ ↑ 2、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 肝糖元的分解 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胰岛素胰岛A细胞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 ↑ 由胰岛B细胞分泌降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调节机制: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甲状腺激素 4、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 10

  6、体温调节:(1)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2)过程:①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

  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②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7、水盐调节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注:水盐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8、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三、免疫调节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T细胞 (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B细胞 (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3、免疫类型 皮肤、黏膜

  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系统细胞免疫

  4、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5、体液免疫的过程:

  浆细胞抗体(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记忆细胞

  7、免疫系统疾病:记忆细胞

  免疫过强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8、免疫学的应用: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弯曲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

  长素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6、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注: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

  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

  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

  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11 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非极性运输:在某些成熟组织中进行; 横向运输:向光一侧背光一侧。

  2、应用:扦插枝条生根、顶端优势、获得无子果实等。

  四、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5、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6、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应用: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3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速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1、结构:组成成分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12 t

  举例: 植物

  青蛙蛇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过程:能量最终来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传给下一个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

  (3)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1)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2)举例 碳循环 :2(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呼吸光合生产者

  化学燃料

  物质和能量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3①信息种类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

  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①种类: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和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②规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③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四、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2、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3、生物多样性: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如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②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4、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5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