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数学学习方法 >

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数学学习方法

  教案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一

  函数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图形中分析变量的相互关系,寻找对应的现实情境,预测变化趋势等问题.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探索生活中某些变量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是互相依存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教学难点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王教授和孙子小强经常一起进行早锻炼,主要活动是爬山.有一天,小强让爷爷先上,然后追赶爷爷.图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强和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米)与爬山所用时间(分)的关系(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

  1、图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x轴)和纵轴(y轴)各表示什么?

  2、如图,线段上有一点P,则P的坐标是多少?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答:1、 横轴(x轴)表示两人爬山所用时间,纵轴(y轴)表示两人离开山脚的距离.2、 P的坐标是(3,90).表示小强爬山3分后,离开山脚的距离90米.

  我们能否从图象中看出其它信息呢?

  二.导入新课

  看上面问题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强让爷爷先上多少米?

  (2)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有多少米?谁先爬上山顶?

  分析 (1)小强让爷爷先跑的路程,应该看表示爷爷的这条线段.由于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的,因此这时爷爷爬山所用时间是0,而x轴表示爬山所用时间,得x=0.可在线段上找到这一点A(如图).A点对应的函数值y=60.

  (2) y轴表示离开山脚的距离,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指的是离开山脚的最大距离,也就是函数值y取最大值.可分别在这两条线段上找到这两点B、C(如图),过B、C两点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可发现交y轴于同一点Q(因为两人爬的是同一座山), Q点的数值就是山顶离山脚的距离,分别交x轴于M、N,M、N点的数值分别是小强和爷爷爬上山顶所用的时间,比较两值的大小就可判断出谁先爬上山顶.

  解:(1)小强让爷爷先上60米;

  (2)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有300米,小强先爬上山顶.

  小结:在观察实际问题的图象时,先从两坐标轴表示的实际意义得到点的坐标意义.如图中的点P(3,90),这一点表示小强爬山3分后,离开山脚的距离90米.再从图形中分析两变量的相互关系,寻找对应的现实情境.如图中的两条线段都可以看出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大,函数值y也随着逐渐增大,再联系现实情境爬山所用时间越长,离开山脚的距离越大,当x达到最大值时,也就是到达山顶.

  三、例题与练习

  例1、学校有一批复印任务,原来由甲复印社承接,按每100页40元计费。现乙复印社表示:若学校先按月付给一定数额的承包赞,则可按每100页15元收费。两复印社每月收费情况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

  (1)乙复印社的每月承包费是多少?

  (2)当每月复印多少页时.两复印社实际收费相同?

  (3)如果每月复印页数在1200页左右,那么应选择哪个复印社?

  请同学们讨论、解答、并交流自己的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懂图形语言.并把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或文字语言。

  解:(1)乙复印社的每月承包费是200元;(2)当每月复印800页时,两复印社实际收费相同;(3)如果每月复印页数在1200页左右,那么应选择乙复印社。

  例2、小明从家里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前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下面的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请你由图具体说明小明散步的情况.

  分析 从图中可发现函数图象分成四段,因此说明小明散步的情况应分成四个阶段.

  线段OA:O点的坐标是(0,0),因此O点表示小明这时从家里出发,然后随着x值的增大,y值也逐渐增大(散步所用时间越长,离家的距离越大),最后到达A点,A点的坐标是(3,250),说明小明走了约3分钟到达离家250米处的一个阅报栏.

  线段AB:观察这一段图象可发现x值在增大而y值保持不变(小明这段时间离家的距离没有改变),B点横坐标是8,说明小明在阅报栏前看了5分钟报.

  线段BC:观察这一段图象可发现随着x值的增大,y值又逐渐增大,最后到达C点,C点的坐标是(10,450),说明小明看了5分钟报后,又向前走了2分钟,到达离家450米处.

  线段CD:观察这一段图象可发现随着x值的增大,而y值逐渐减小(10分钟后散步所用时间越长,离家的距离越小),说明小明在返回,最后到达D点,D点的纵坐标是0,表示小明已到家.这一段图象说明从离家250米处返回到家小明走了6分钟.

  解: 小明先走了约3分钟,到达离家250米处的一个阅报栏前看了5分钟报,又向前走了2分钟,到达离家450米处返回,走了6分钟到家.

  四、小结

  在观察实际问题的图象时,先从两坐标轴表示的实际意义得到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然后观察图形,分析两变量的相互关系,给合题意寻找对应的现实情境.

  五、作业

  六、课后随笔

  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旋转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以及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概念;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特征以及各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正确识别图形的平移、对称的属性;掌握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后的新图形的画法;掌握简单图形关于某直线(或点)成轴(或中心)对称的图形。

  3.了解图形的三种主要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经历三种图形变换的区别与联系的归纳、小结过程,进一步感受研究图形变换对掌握图形变化规律的重要性;经历设计对称图形的过程,体验对称图形的魅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使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这章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两种变换,加上以前学过的轴对称,这是三种主要的图形变换,通过今天的复习,相信同学们对图形的变换会有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知识结构图如图所示:

  二、讲授新课:

  1.探究归纳:

  根据知识结构复习相关的知识要点,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平移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图形的旋转?旋转的特征是什么?

  (3)什么是旋转对称图形?它和中心对称图形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什么叫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5)如果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它们有什么特征?

  (6)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识别方法是什么?

  (7)图形的三种主要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评:其中第7小题的答案是:在这些变换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都不变。

  这是图形变换最主要的特征,是将来进一步研究图形全等及其有关性质的基础。

  2.例题:【实践应用】

  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

  矩形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定义;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推论;3、会用这些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推论。

  教学难点: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自学法、练习法、类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投影仪、圆规、三角板、矩形木架一个。

  一、复习创情导入

  1、复习: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

  ?矩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呢?

  二、授新

  1、提出问题

  (1)矩形的定义?

  (2)矩形的性质定理1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3)矩形的性质定理2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4)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5)例1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哪些性质?

  2、自学质疑:自学课本P83-85页,完成预习题,并提出疑难问题。

  3、分组讨论: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学生提出问题。

  4、反馈归纳:

  (1)矩形的定义:它具备两个性质( )

  (2)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已知:在矩形ABCD中,∠A=900,

  求证:∠B=∠C=∠D=900。(邻角互补)

  (3)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已知:矩形ABCD,对角线AC、BD,

  求证AC=BD。(证明三角形全等)

  (4)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B=900,OA=OC,求证:OB= AC。

  5、尝试练习:

  (1) 跟踪练习1----4。

  (2)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 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又因为OA=OC=1/2BD,

  所以OA=OD。

  所以∠AOD=1200,

  所以∠ODA=∠OAD=1/2(1800-1200)=300。

  又因为∠DAB=90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所以BD=2AB=2×4cm=8cm.

  (3)跟踪练习5。

  (4)达标练习1-----4。

  6、深化创新:

  通过今天的学习:

  (1)矩形的判定有什么依据?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

  (2)矩形有哪些性质?(矩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

  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7、推荐作业:

  (1)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2)如何证明?

  (3)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4)如何证明?

  (5)例2的解答中,运用了哪些性质及判定?

  预习思考题:

  (1)矩形的定义? (2)矩形的性质定理1的内容是什么? 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3)矩形的性质定理2的内容是什么? 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4)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内容是什么? 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5)例1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哪些性质或判定?

  跟踪练习题:

  (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3)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矩形的对角线 。

  (5)矩形的一边长为15cm,对角线长17cm,则另一边长为 ,该矩形的面积为 。

  创新练习题:

  (1)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 )对全等的三角形。

  (A)2 (B)4 (C)6 (D)8

  达标练习题:

  (1)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8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60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 、 、 、 。

  (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 、 、 。

  (3)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0,对角线长为15cm,较短边的长为( )

  (A)12cm (B)10cm (C)7.5cm (D)5cm

  (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0,AB=2AC,求∠A、∠B的度数。

  综合应用练习:

  (1)已知:矩形ABCD中,BC=2AB,E是BC的中点,求证:EA⊥ED。

  (2)如图,矩形ABCD中,AB=2BC,且AB=AE,求证:∠CBE的度数。

  推荐作业:

  1、熟记定义、性质;

  2、完成《练习卷》;

  3、预习:

  (1)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 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如何证明? (2)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 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如何证明? (3)例2的解答中,运用了哪些性质及判定?

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