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答案 >

《初到黄州》阅读答案

时间: 炎婷2 阅读答案

  《初到黄州》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到黄州》习题

  1.赏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首诗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到黄州》答案

  1.(1)虚实结合,以想象来写眼前之景是本诗最大的特点。如颔联中的“知”和“觉”就将眼前之景通过想象来写,见到江水作者想到的是鱼的美,见到满山的竹林,作者似乎闻到了笋香。(2)反话正说,末联表面上是自惭尸位素餐,实际上却是说,贬官到此,今后将会破费朝廷的许多压酒囊,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勾勒出一种风趣而带讽刺性的喜剧气氛,既是诗人苦中作乐的自嘲,也是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

  2.这首诗显示了苏轼一贯的人生态度:乐观旷达、随遇而安,在逆境中寻找乐趣,如诗中的“知鱼美”、“觉笋香”。他不向命运低头,更不向当权者摇尾乞怜,作者在诙谐中带有牢骚,牢骚中饱含嘲弄。

  《初到黄州》赏析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 在就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诗穷而后工","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初到黄州》注释

  ⑴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

  ⑵郭:外城。

  ⑶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

  ⑷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⑸尚费官家压酒囊:作者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4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