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3)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公民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2)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①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1)①落后文化,是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败坏了社会风气,使人们丧失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对落后文化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②腐朽文化,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现象。
3、发展先进文化的
(1)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⑥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⑦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③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求:①见主要内容。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7、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8、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9、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要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1、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产生: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①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②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③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存在、构成要素: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认识运动)
(1)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物质世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把握规律)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原理】
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